地太湿没法播种?小麦最晚能拖啥时候?这3招教你晚播也不减产!
“哎,这雨下起来没完,地都泡透了,播种机根本下不去地,眼看最好的播种时间就要过了,今年的麦子是不是要减产了?” 这可能是最近很多种植户最发愁的事。别慌!这篇文章就是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。咱们直接说重点:小麦最晚什么时候播?万一真晚了,有啥好办法能保证产量?只要
“哎,这雨下起来没完,地都泡透了,播种机根本下不去地,眼看最好的播种时间就要过了,今年的麦子是不是要减产了?” 这可能是最近很多种植户最发愁的事。别慌!这篇文章就是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。咱们直接说重点:小麦最晚什么时候播?万一真晚了,有啥好办法能保证产量?只要
**“秋老虎”没来,“秋绵雨”倒是赖上德州了!** 从10月初开始,这雨就跟商量好了似的,淅淅沥沥下个不停。眼瞅着地里金灿灿的玉米棒子,再看看脚下这泥泞的土地,老乡们心里是不是跟猫抓似的,又急又愁?这“三秋”大忙的关键时刻,老天爷却开了这么个大玩笑,这可咋整?
老铁们,现在正是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!你知道吗?同样的种子,有人亩产1200斤,有人却只有800斤,差距就在这几个细节上!今天老农就给大家掏心窝子讲讲,小麦播种到底要注意啥,看完保证你少走弯路!
上世纪八十年代,家家户户、男男女女都憋着一股劲儿,像开春的麦苗,铆足了劲往上蹿。
常说“庄稼要长得好,肥料是关键”。给小麦选复合肥,不是随便买一袋就行,这里面有不少讲究。结合咱们在田里实际管理的经验,选对肥料,才能给小麦高产打下好基础。
播种小麦下多少种子合适?井号播种小麦种子用量大有讲究,正常一亩地播15-25斤种子,每晚播一天,播量增加0.5-1斤。种子用量少看似省成本,实则产量难保证。植株少对资源利用不充分,还可能旺长成穗数减少。播种量过大也不行,水分和养分有限,种子竞争激烈,麦苗细弱抗
城里的人,打着伞,骂一句鬼天气,脚步匆匆。可是在乡下,在那些靠天吃饭的土地上,无数双眼睛看着同样的天空,心里却只有一个字,完了。
小时候住在乡下,常听村里人讲一桩笑话:城里来的孩子见到田里绿油油的麦苗,惊奇地叫道:“这葱长得真好!”田野里干活的农人们便哄笑起来,那笑声中有几分得意,几分揶揄,还有几分难以言说的优越感。
选种子可不是随便挑个品种就行,得跟着当地生态条件走。河南农科院的专家说得好,不同麦区得选 “定制款” 品种:北部冬麦区要扛冻抗倒春寒,中南部麦区得耐后期高温逼熟,长江中下游麦区还得抗湿防赤霉病。
老伙计,种子下地,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吧?可千万别急着撂挑子!咱老话常说:“三分在种,七分在管”。播种只是开了个头,真正的学问和功夫,全在后面的管理上。你稍微一松懈,地里可能就给你“颜色”看:出苗稀稀拉拉,杂草比麦子还旺,开春一场风全趴窝……到时候再着急上火,可
种小麦的乡亲们注意了,现在正是播种的关键时候!咱种地都知道,农时一点不能错,小麦播种更是如此。种早了,麦苗容易旺长,冬天一冻就蔫;种晚了,苗弱不说,分蘖还少。这一早一晚,亩产差个200斤都不稀奇,严重的甚至能减产一半。今天我就把压箱底的经验分享给大家,从播期到
今天是农历八月初四。村里老辈人常说一句话,“初四不见雨,婆娘骂闺女”。这话乍一听叫人纳闷,不下雨是好事啊,怎么当娘的还要骂闺女呢?
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年的节气时间,今年寒露是10月8号,10月24号霜降,立冬则在11月8号。在民间流传着一句广为熟知的农谚:“秋分早霜降迟,寒露种麦正当时”,这句农谚是老祖宗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,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指导性。
休息了一会儿,阿姐又要赶着去上班了,无锡小伙子送到了门外,叮嘱道要小心啊!
“燕将明日去,秋向此时分”,2025年9月23日02时19分04秒,秋分翩然而至。作为秋季90天的中分点,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,昼夜平分,此后白昼渐短、黑夜渐长,天气也愈发寒凉。民间素有“冷不冷,就看秋分”的说法,那么,今年冬天会很冷吗?让我们从老祖宗留下的农谚
秋分这天,老家的院子透着一股凉意,让人不禁琢磨接下来会不会更冷。有人说,一年四季的冷暖,就藏在秋分这一天的变数里。你想啊,这节气连白天和黑夜都掰成了一半,整整12小时,连太阳也摸准了黄经180度。巧的是,2024年秋分踩在9月23日凌晨2点19分04秒,妥妥的
古人所“怕”的,正是这个时候天气的突变。一场不期而至的连绵秋雨,可能让即将收割的谷物在穗上发芽;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,可能导致作物倒伏,籽粒脱落。正所谓“八月初四风,谷仓半虚空”,形象的描述背后,是农人面对自然力量的深深敬畏。
碎:指土壤耕层内无大块土坷垃。小麦播种前要进行深耕或犁耕,土壤打碎后能确保播种时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,避免种子悬空,减少缺苗断垄现象。
其实,背后藏着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,甚至暗含生活哲学,今天咱们就聊一聊,这个日子的特殊之处,或许能给你提个醒!
老张蹲在麦田边抽烟时,收音机里的争论声顺着田埂飘过来。烟卷烧到滤嘴,他用鞋底碾灭火星——就像对待专家们的争吵,既觉得没必要面红耳赤,又忍不住想插句话。三天前村里大喇叭播“人口座谈会”新闻,如今他在小卖部蹭收音机,正赶上专家们为“年轻人不生娃”吵得不可开交。